肾元胶囊高考语文变难,让15%的人考不完?专家回应质疑

标签:胶囊,高考,语文,的人,不完,专家,回应,质疑  2021/7/5 11:36:29  预览

  原题目:语文变难、高考要让15%的人做不完?温儒敏回应系列质疑

不管是当前热播的聚焦小升初群体的电视剧《小舍得》,照旧此前讲述三个高三门生家庭故事的电视剧《小欢喜》,都一再让教育话题登上“热搜榜”。

近期,有关“语文教材越改越难,门生求放过”“高考语文题型出现调整,或镌汰15%考生”等话题,又出如今网络平台上。

澎湃消息细致到百度搜索排行,有关“语文教材越改越难”等话题,自2017年教育部统编的任务教育语文教材渐渐铺开使用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由一些题目惊悚的网文引发讨论,而其中关注点总绕不开“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

日前,澎湃消息针对语文教材与教育焦虑,新高考下的语文学习培训、高考命题等话题,以及长期以来围绕温儒敏的各种质疑冠龙阀门,包括“高考语文要让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的传言等,专访了温儒敏。温儒敏逐一进行了解答、回应与澄清。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的确增长了,但非大幅猛增

澎湃消息:网上时常有指斥者说,如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内容太多,增长门生负担。您对此怎么看?

温儒敏:总的来说,古诗文是适度增长了,但并非大幅度增长。详细而言,小学增幅较大,一至六年级作为课文的古诗文有78篇,但也就平均每学年13篇。小学适度增长古诗文教学,是考虑这个年龄段的门生记忆力处于黄金时期,多读多背可以打好底子。而初、高中课本中古诗文篇目占比与此前的教材持平或略有增长。

网上说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古诗文猛增,但其实高中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文共119篇,其中古诗文48篇,才占40%多点。当然,新教材另有些学习栏目的链接和课外阅读指导中也安排有部分古诗文,比如高中就有“古诗词诵读” 16首。这些属于机动的学习内容,并不要求都背诵。有些先生把这部分也纳入背诵范围,那是超越了教学要求的。

网上抱怨关键是,有些家长认为学习古诗文既不能“造芯片”,也不能“造飞机大炮”,“没有效”,白延迟工夫。这是很功利的看法,他们不知道古诗文学习有“无用之大用”。继续良好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必要。这不是抽象的口号,古诗文中蕴含着民族文化基因,诸如审美体例、认知体例、思维体例等。让中小门生学习古诗文,就是让良好的传统文化一代代得到接续,这是基本国策,也是中间强调的教材制订方针。而且,文言文是当代汉语的源头,语文要学习语言笔墨运用,必须学点古诗文。统编教材中适度增长古诗文的比重,是特别很是需要的。

“未参与高中课标修订,高中课本必背古诗文仅20篇”

澎湃消息:陕西师范大学有位教授曾因“高中必背古诗文从14篇增长到72篇”等情况,撰文质疑您。直到近期网上还有人质疑“让高中生背72篇古诗文,教材主编们能背下来吗?”您彷佛一向没有正面回应过。

温儒敏:那我就说说这件事吧。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并没有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只在附录部分以举例体例列出“诵读篇目”15篇,其实不是要求必背的篇数。而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新的高中语文课标,改为明确指定古诗文背诵保举篇目72篇。

必要说明的是浙江人事考试网站,我并没有参加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修订。而我主编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虽然安排了48篇古诗文,但要求背诵的才20篇,不是72篇。为何只定20篇背诵?这是最低要求。由于高中门生原则上是允许分流的,教材也就分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门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也就意味着高中阶段学习完成,所以古诗文背诵数量是较少的。假如要考大学,那要求又不一样。

澎湃消息:高中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为何没有与课标保持同等?

温儒敏:除了前面说的“分流”的考虑,还照顾到国家这么大,各地区各种类型学校的情况很不一样,教材应当留给一线先生空间,让先生根据学情去选择和调整。所以教材的古诗文背诵数量比课标规定的要少。

广大师生和家长关注的是高考要求背诵多少。其实教材安排和高考要求是两个概念。为了消弭社会焦虑,后来教育部下发过文件,明确参加新高考与非新高考的地区(所用教材不一样)要求不一样。2020年起,第二批进入新高考的地区要求背诵58篇,第三批的则背诵64篇,但都不是72篇。所有高中师生对这些规定应该都是了解的。而网上质疑者没有弄清状态,就指斥“古诗文从14篇猛增到72篇”,我看是为了蹭热度,博取眼球。

澎湃消息:课本中的背诵篇目,包括课标,都是怎么制订的?

温儒敏:教材,包括其中必背篇目多少、内容难易,是根据课标来定的,但也要考虑大面积使用的必要,有选择调整的空间。课标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国家举动,并非个人可以随意决定的,要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古诗文进入教材的数量、篇目确定,都是很稳重的,先后征求过100多位一线特级教师和教研员意见,还经过二三十轮评审,听取各方面意见。

高中教材定稿时,网上正在炒作新课标规定古诗文背诵72篇太多,我们也受到很大压力。如今看来,高一高二的古诗文背诵20篇,是少了一点,修订时可以考虑适度增长。

说“语文越改越难”没根据,家长应正视孩子学习风俗的养成

澎湃消息:近期网上还出现了一些有关“语文教材越改越难,门生求放过”的文章。如今语文教材是否确实越来越难了?

温儒敏: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体上比曩昔的教材难一些,或者说课文类型覆盖面更广,教学体例上更增强调自主性学习,同时还要求多读书,不局限于精读精讲课文和刷题。初中增长了名著导读,高中有整本书阅读,这都是为了适合时代的转变,实施课改,培养门生创新思维。阅读量增长了,但死记硬背的要求少了。

如今抱怨教材越来越难的重要是家长,分外是小门生家长。比如小学教材设了“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路读”等版块,是必要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家长假如没偶然间陪孩子,或者本身不怎么读书,孩子学习又有耽搁症,就会觉得难。当然,也可能有先生层层加码、布置作业太多的情况,让家长觉得难。但最近教育部已发文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

我想提示家长的是,小学重点要培养孩子的学习风俗和学习爱好,避免养成耽搁症。孩子的潜力无限,只要他们有爱好,就不会耽搁,也就不会觉得学习难。

教材是面向全国的,有的地区学校反映说难,有的又觉得太浅,还要增补内容,这都很正常。教材只是提供基本的教学材料和框架,难或不难都不是题目,关键是先生要根据本身的学情,去用好教材。同时,对农村或微弱校的教师,应增强培训与支撑。

家长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误导,教育孩子要回归常识

澎湃消息:如今的家长很焦虑,有没有办法缓解?您认为家庭和家长应该在教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温儒敏:焦虑是由于如今社会竞争加剧,加上某些不确定因素,大家彼此攀比,压力增大。这种焦虑成为某种“集体偶然识”,就会反射到教育中,几乎所有家长都焦虑,怕本身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环境靠个人是难以改变的,只能尽量去调试本身的心态,家长不那么焦虑,孩子也就不那么累。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成长过程太过焦虑严重,会给孩子的人格、性情养成带来负面影响,且还会捐躯他们不可重复的童年之快乐,那就得不偿失了。

许多家长盼望本身的孩子各方面都是最好的,最终是“成功的”,但每个人的先天、专长有差异, “成功”也必要多方面的条件和机遇。与其赶着孩子奔 “成功”,不如先让他们如今拥有快乐的童年,日后能成为幸福健全的人。不管是社会照旧家长,都要回归常识,因材施教,努力让孩子成为正常的孩子。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来自三方面,即家庭、学校和社会(或者说伙伴)。其中家庭是最紧张的,它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如今大家都在谈教育减负,学校当然有责任,家长是否也要问问本身,是否盲从了社会焦虑,无形中给孩子增长了负担和压力?

澎湃消息:新高考背景下,语文越来越受正视,有人提出“得语文者得天下”,培训机构也办起“大语文”培训,不少家长跃跃欲试。门生有没有需要参加大语文培训?

温儒敏: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耸人听闻,不必在意。但语文是基础学科,甚至是基础的基础,确实很紧张。如今所谓的“大语文”培训机构一样平常是为了挣钱,他们有成套的课程,培训讲求立竿见影的结果。但据我了解,语文培训通常只对那些对语文没什么爱好、基础比较差的门生有肯定结果,对成绩中上等的门生意义不大。语文学习要靠慢功夫和长期陶冶,因此更紧张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爱好,指导孩子多读书。

平时考试应让门生基本都能做完题,高考有部分人做不完很正常

澎湃消息:临近高考,最近又有人讨论“温儒敏说高考语文要让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您还会回应吗?

温儒敏:我曩昔回应过,2017年我在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运动中作过一次讲话,当时有媒体截取和扭曲我的话报道称“温儒敏吐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其实我并不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人,不参与高考命题。我当时只是讲了一个事实,就是根据调查,每年总有也许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后来我又对4个省市部分学校做了调查,发现有的微弱校甚至有30-40%的门生做不完,而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只有5%的门生做不完,平均下来,做不完的门生超过15%。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有15%的人做不完很正常。数学等学科同样也有相称比例的考生是做不完试题的。假如大家都能做完、都得高分,还怎么选拔?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可是有些人、包括某些教辅机构有心污蔑我讲话的原意,说得彷佛是我要有心整出个“尾数效应”来为难门生,制造恐慌。如今我盼望借澎拜消息这次访谈澄清一下,不要再炒作什么“让15%的考生做不完”了。

我还要说说考试的不同功能。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材料大部分不会选自教材,难度上也要讲究信度、效度等,要拉开距离才能起到分流选拔的结果。但平时考试不一样,重要是对门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命题就应当贴近平时的教学与教材,难度也应该适中,不应分外考虑有多大比例的做不完,也不要排名。

而如今很多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也模仿高考,出一些比较难甚至离开教学内容的题。如许不仅起不到检测教学结果的作用,还会造成门生的严重焦虑。我想强调一下,平时考试不能都“对标”高考,应该让门生基本上都能做完考试题。

高考语文的部分版块命题可考虑设计得更天真

澎湃消息:说到高考,有人认为,高考语文中有关古诗文的题就是靠死记硬背新疆人事考试中心,这与新高考更看重能力考核的精神不同等。对此您怎么看?

温儒敏:古诗词是有要求背诵的,这部分的试题占分不多但不能取消,取消了教学中必然不正视。不过我认为古诗词的题可以出得活一点,比如列出“杨柳”“青山”“梅花”等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要求考生填写若干有关的诗句。而文言文阅读又是另一版块,占分比较多,几乎和当代文阅读平分秋色。这也要靠平时多读积累,多少形成语感,不完全靠死记硬背。

此外,高考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长“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我看也需要;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如何避免简单地考名词概念记忆,是一个必要解决的难点。

说到这里顺便讲一下“语言运用”的版块。高考语文中这部分一样平常要求判断字文句的对错、改病句等等,占20分,教学中也普遍很正视。这当然是需要的,但设题照旧比较死板。试题能否设计出一些条理?比如20分之中有5分题比较难的,要考语感。由于语言表达不只有对错,也不止是要规范,还有表达得“到位”等题目。在某些特定语境中,语言表达可能会有“变形”,比如庄词谐用,“大词”小用,甚至语序、语气对于表达结果都有影响。假如能在这些方面设计一些考题,虽然难一些,但条理拉开,分距也拉开了。

高考作文阅卷评分“趋中率”太高题目仍待改变

澎湃消息:每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高考作文题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您怎么评价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

温儒敏:这几年高考作文题命题有一个凸起转变,就是强调立德树人,作文题要求指导门生关注社会,树立精确的三观。然而,有些作文题虽然紧扣时政,聚焦大事,政治性很强,但多属于“远大叙事”,让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议论,容易堆砌一些流行的说法和事例,彼此相通。阅卷评分难拉开区分度,作文也就可能会失去选拔的功能。

澎湃消息:那您对改进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方面有什么建议?

温儒敏:高考作文命题要细致贴近门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特点,让门生有所选择,“有话可说”。高考作文要有精确的思想导向,但通过作文来考一个门生的“思想品质如何”,恐怕很难。所以作文题只要吻合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就应当多在如何考察思维能力、品质,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还有,就是要倡导实事求是、平易近人的文风。

此外,我多年来呼吁,要改变高考作文阅卷评分“趋中率”太高的题目,如今有所改变,但情况仍然比较紧张。作文满分60分,四个等级评分,70%以上都是二等分,40多分占大多数,拉不开差距,失去了选拔功能。如今一线的语文教学基本上不教作文,最多就是教一些应试的“套式”,所以我说写作教学“全线崩溃”了。盼望有关部门正视这个征象,专门研究,看怎么解决。其实这不是什么难题,只要正视,就有办法。